北大:自我介绍 少用文学性语言
本报报道 昨天上午,北大开始进行2009年自主招生、保送生招生面试。在昨天上午的面试中,试题延续了笔试风格,注重考察学生的发散性思维。评委特别要求考生在自我介绍时,尽量少用文学性语言。
昨天上午9点40分左右,参加第一批面试的考生陆续走出考场,立即遭到家长们的围堵,家长们拿着本边问边记:“你们都考什么了?”“题目难不难?”这些家长想知道面试题目的风格和难度。面试分两天进行,每个半天有一批考生进行面试,为了防止后考的考生占优势,每批面试的试题都不一样。
面试每5名考生一组,每人从10道题目中抽取一道,对着3位评委论述。如果觉得题目不适合自己,考生有一次重新抽题机会。分别论述结束后是自由讨论,考生还可以就别人抽到的话题进行补充和点评。在自我介绍的环节,评委要求简洁明了,3至5句话即可,并尽量少用文学性语言。
面试试题多是开放性话题:现在大学生就业难,你认为是不是大学生数量过多;比尔·盖茨捐掉大多数财富做慈善,为什么很少有中国富豪这样做。多位考生表示,这种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,所以回答时比较放得开。
面试评委之一、北大哲学系教授王博告诉记者,面试考题的目的是激发考生的发散能力、联想能力,只要考生具备相应素质基本都能发挥出来,不同试题只不过是“道具”。
据了解,面试成绩将在1月20日左右公布。